古建筑小知識之古代的梁是怎么樣的?
梁和柱一樣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構(gòu)件之一,,不過梁是水平放置的構(gòu)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構(gòu)架和屋面的荷載,,并將其穿到柱上,。
主要的梁兩端放在前后兩金柱上;若建筑物沒有前后廊,,則可放在前后兩檐柱上(T3-10),。梁的長短隨房屋進(jìn)深而定。
一,、梁的分類
(一),、按梁的外觀,梁可以分為直梁和月梁兩大類,。顧名思義,,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兩邊線為兩條平行的直線。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線,,梁底略向上凹,梁側(cè)常做成琴面,,并飾雕刻,,外觀秀巧(選自.投標(biāo)書代寫網(wǎng) yipai178.com 圖3-21),。漢代稱為“虹梁”。
(二),、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類
1,、在抬梁式構(gòu)架中,層疊而置,,并向上逐層縮短的梁,,與各層瓜柱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長,,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檁(或桁)的總數(shù)來稱呼,分別叫做“幾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檁,,則稱“七架梁”,其上一層稱“五架梁”,,再上一層為“三架梁”,。這是因為從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則梁的兩端各收進(jìn)一個步架,。
宋代的梁稱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子的總數(shù)來命名,。因為一步架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稱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稱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稱平梁,。
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
三架梁兩端擱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撐脊檁。
所謂瓜柱指在抬梁式構(gòu)架中立在梁或順梁上,,將上一層梁支起,,并使之達(dá)到所需要的高度的構(gòu)件。若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徑長,,稱為“瓜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徑或長寬者,稱為“柁墩”,。瓜柱按其所處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稱,。
角背是保持瓜柱穩(wěn)定的輔助構(gòu)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徑2倍時,,均需要安設(shè)角背,,而脊瓜柱必須安設(shè)角背。
3,、四架梁與六架梁
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頂(也叫“元寶脊”)上。卷棚頂沒有正脊,,脊部做成圓弧形,,下用月梁支撐,月梁兩端各設(shè)一根脊瓜柱,,承受月梁傳下的荷載,。
4、桃間梁
在帶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間,,將檐柱與金柱拉結(jié)起來,并將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間梁”,。
5、抱頭梁
抱頭梁用在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與大式建筑中的桃間梁相同,,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間,梁頭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
二、梁頭形式
在漢代明器中顯示的梁頭為垂直截割,,唐代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使用的是批竹梁頭,,宋元建筑中常用螞蚱頭,明,、清建筑中則多用卷云或桃尖,。
三、舉架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面為一凹曲面。屋面上這種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舉架”,,宋代叫“舉折”,。
舉架的基本原則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基本方法是調(diào)整各層瓜柱的高度,。
由舉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這種做法使中國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
(一)舉架的做法
舉架的做法均以步架為比例。舉架的急緩以房屋的大小和檁數(shù)的多少而定,。如:一般規(guī)定檐步架均為五舉(即步架舉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5/10),。
(二)舉折做法
舉折是以前后撩檐檁之間的水平距離為總進(jìn)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連線中點舉起1/3~1/4總進(jìn)深作為脊檁上皮的高度,,叫做舉高H,。第一步將脊檁上皮與了檐枋上皮連一直線,自脊檁而下,,第二檁縫折下H/10,,得上平檁上皮位置。第二步將上平檁上皮與撩檐枋上皮連直線,,第二檁縫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檁依前法折下H/40,依此類推,。
清式舉架與宋式舉折的區(qū)別
(1),、舉架先確定步架距離;舉折應(yīng)先確定步架距離和整個舉架高度,;
(2),、舉架先從檐檁開始,自下而上,;舉折從脊檁開始,,自上而下。
(3),、舉架每個步架高跨比為整數(shù)或(整數(shù)加0.5)整個高跨比一般不會為整數(shù),;舉折每個步架高跨比不為整數(shù),整個高跨比為整數(shù),。
(4),、舉架折線一次完成;舉折不能一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