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過渡段路基破壞模式及病害特征
1.路基整體滑移
(1)路基整體側向滑移
路基的整體側向滑移主要是由于路堤邊坡過陡或是受到破壞后,,在上部重復荷載作用下形成縱向裂縫或沿坡裂面整體下滑。
(2)路基整體向橋臺方向滑移
對于樁柱式橋臺,,臺前土體基本處于無側限受壓狀態(tài),。當錐坡受到破壞,,且在自重和車輛的沖擊荷載作用下,土體有向橋內移動的趨勢,,形成橫向裂縫或整體下滑,,使得橋頭部位的路基、路面產生較大的豎向位移,,從而引起橋頭跳車,。
以上兩種情況破壞的主要共同特征如下。
①路堤填土較高,,整體性較差,。
②路基邊坡受到破壞或者由于地形的限制使得路基邊坡過陡。
③路堤邊坡的整體或部分沿滑動面下滑引起路面出現縱向錯臺或裂縫,。
2.路基與橋臺間形成臺階
路基與橋臺間形成臺階主要表現如下,。
(1)局部沉降發(fā)生在臺背與過渡段結合處,即最大沉降深度D距離橋臺背很近,,形成錯 臺,。在橋臺引道施工中,由于緊靠臺背的填土難以夯實,,極易發(fā)生垂直錯臺,。當然,有時過渡段路面不發(fā)生局部沉降而是相對路面設計高程整體下沉,,這種情況也會在橋臺與過渡段結合處造成垂直錯臺,。
(2)路基相對路面設計高程整體下沉,當橋臺與過渡段結合處的差異沉降D達到一定值 時,,引起了橋頭跳車現象,。
此模式的共同特征是:
①臺背填土的均選自.投標書代寫網 yipai178.com 勻或者不均勻沉降較大;
②沉降差最大值產生在靠近臺背處,。
3.路面凹陷
路面凹陷也是公路在運營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病害,。局部沉降的最大深度D點距離橋臺背有一段距離,局部沉降范圍較錯臺要大,。局部沉降是過渡段上局部位置土體與橋臺及其他位置上過渡段土體之間不均勻沉降較大而產生的,。局部沉降使得行車顛簸,迫使車輛減速,,也會引起路面破壞,。特別是垂直錯臺,,不但使汽車產生較大的附加沖擊和振動作用,而且對橋臺也造成水平沖擊力,,以致橋臺破壞,。
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過渡段內的路基沉降不均,局部沉降較大,,路面出現凹陷,;
(2)沉降的最大值D距橋臺有一定距離。
4.搭板斷裂
搭板斷裂是采用搭板法預防橋頭跳車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的病害,。
其病害特征主要表現為:
(1)路基局部發(fā)生不均勻沉降,,搭板底部脫空;
(2)枕梁部分及其以外的路基沉降較?。?/p>
(3)搭板較薄,,不足以單獨承受上部荷載,;
(4)搭板沿脫空區(qū)受力較大的方向發(fā)生斷裂。
5.搭板與路堤形成縱向坡度差
設置橋頭搭板在防止橋頭跳車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其成功的實例很多,,但也有其不足之處。其中,,當臺背填土路堤沉降較大或搭板長度不夠,,搭板與路堤形成縱向坡度差超過一定范圍時,就會在搭板與路堤的銜接處產生轉角,,車輛通過該處同樣會產生類似橋頭跳車的感覺,,即“二次跳車”。
此病害的主要特征是:
(1)路基整體沉降過大,;
(2)搭板較短,,不足以使橋臺與路基間的差異沉降實現平穩(wěn)過渡;
(3)搭板一端簡支于橋臺,,沉降相對較小,。
6.搭板末端產生差異沉降
由于路橋過渡段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在施工和設計中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在設置橋頭搭板的同時,,對搭板的路基進行注漿處理,這樣減小了過渡段的下沉,,但同時往往忽略了對搭板以外路基的處理與壓實,,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后在這一部位產生了差異沉降,從而形成新的跳車現象,。
該破壞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1)搭板段路基處治較好,,下沉量較?。?/p>
(2)搭板末端路基整體或靠近搭板處路基沉降變形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