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結構施工時,這樣做,,施工質量就提高了
標簽: 選自.投標書代寫網(wǎng) yipai178.com 主體結構施工 質量優(yōu)秀做法 施工質量控制
一,、主體結構施工常見通病與改善做法小結
錯誤做法:墻梁結合部形成受力斷面,結合部易出現(xiàn)錯臺現(xiàn)象,。
較好做法:墻梁結合部采用梁側木方壓過模板拼縫位置,,保證受力剛度。梁測木方采用定型模具加固,,保證上側木方受力剛度,。
錯誤做法:墻梁結合部形成受力斷面,結合部易出現(xiàn)錯臺現(xiàn)象,。
較好做法:墻梁結合部采用梁側木方壓過模板拼縫位置,,保證受力剛度。梁測木方采用定型模具加固,,保證上側木方受力剛度,。
錯誤做法:內(nèi)排架無掃地桿,內(nèi)排架無有效抗變形能力,。
較好做法:離樓板15~20cm設置雙向掃地桿,,強化內(nèi)排架抗變形能力。
錯誤做法:頂板次龍骨平放且間距較大,,模板易變形,。
較好做法:頂板次龍骨木方全部立方,次龍骨間距不大于30cm,。
錯誤做法:層高2.9m范圍內(nèi)側采用四道水平桿加固,,剪力墻模板受力剛度不足。
較好做法:層高2900mm及以下的墻柱最少設置5排對拉螺桿,,層高2900~3200mm的墻柱必須設6排,,自下而上第一排螺桿離地200mm,一,、二排間距450mm,,二、三排間距450mm,,最上道距頂板300mm,,其余均分,模板根部應進行水平加固,,轉角部位的對拉螺栓距陰角200mm,。
錯誤做法:梁底使用木方進行應力傳遞,傳遞到臨邊立桿上,剛度不滿足要求,,易造成梁下彎變形,。
較好做法:梁底使用鋼管 進行壓力傳遞,保證足夠的剛度把應力傳遞給梁側邊的兩根立桿上,,保證腳手架支撐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錯誤做法:墻、柱根部模板和地面縫隙過大,,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易形成漏漿,,澆筑完成后,現(xiàn)澆結構易形成爛根,。
較好做法:在樓面施工結束后,,在墻、柱根部彈墻,、柱身線,,按照所留線條進行木條訂裝,在底部木條上再進行墻,、柱身線壓線訂裝二層木條,,后期模板安裝底部進行壓縫安裝,保證根部無漏漿,,避免后期爛根,。
錯誤做法:板底木方較差部位無主勒木方進行支撐,造成此部位形成受力真空部位,,無有效支撐力,,易造成板底變形。
較好做法:合理進行板底支撐木方的排版,,保證次木方間距不小于20cm,,對主楞排版需注意次木方較差區(qū)域,盡量把主楞排在此區(qū)域,,對次木方端部進行支撐,,保證腳手架支撐的穩(wěn)定性,避免后期樓板變形,。
錯誤做法:施工用鋼模堆放雜亂,,未按照規(guī)范要求堆放,影響鋼模質量,,間接造成現(xiàn)澆面成型質量存在缺陷,。
較好做法:首先,在施工現(xiàn)場鋼模存放區(qū)域應該專門設置,,其次鋼模存放應該豎向放置,,設置專門的鋼模擺放支架,,保證不破壞鋼模的整體性,。
錯誤做法:鋼模施工中,,梁和墻交接部位采用泡沫板、模板進行混凝土澆筑封堵,,易形成施工冷縫,、斷面,影響后期結構安全,。
較好做法:在此部位建議采用鋼絲瓦片進行封堵,,保證結構的整體性。
錯誤做法:鋼模施工中,,大鋼模和陰陽角模固定采用傘形卡進行固定,,不能達到固定要求,且固定間距過大,,易造成陰陽角部變形,。
較好做法:大鋼模和陰陽角模部位的連接固定應采用配套的固定連接件,保證連接剛度滿足要求,,保證現(xiàn)澆結構的成型質量,。
二、提升混凝土施工成型質量優(yōu)秀做法
扣件排架:樓板支撐立管縱橫向間距≤1200mm,,掃地桿距樓面≤200mm,,中間水平拉桿步距≤1800mm,且頂桿扣件須進行力矩檢測,。立柱頂托必須采用雙十字扣件,。
木方背楞墻板體系:采用45mm×90mm木方;中心間距150mm,,木方必須立放,。
對拉螺栓:外墻、電梯間,、斜屋面板采用三段內(nèi)置式對撬螺栓,,提高防滲隔音性能。
當梁高≥550mm時,,與墻柱交接處須另設對拉螺桿,,間距500mm。
內(nèi)外墻柱斜撐:采用拉頂結合,,樓面上預埋鋼筋拉結點,,斜拉間距≤2000 mm ,距墻柱邊≤500 mm,。樓板上安裝固定件作為斜支撐底部固定,,另一端分別支頂在墻的第二,、五道水平鋼管上。
內(nèi)外墻柱斜撐:可采用單邊斜撐,,但須設置長拉絲,,進行拉頂結合,保證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不會移位,、傾斜,。
墻柱模板下口:采用調平壓腳板,保證不漏漿,。
墻柱模板下口:在樓板收光質量一般,,不平整的情況下,可采用雙層看腳板,,保證不漏漿,。
降板處側模1:衛(wèi)生間、陽臺降板<150mm時,,采用定制鋼?;蚨ㄖ颇痉降跄V巍?/p>
降板處側模2:降板≥150 mm時,,降板部位側模采用固定鋼模,。固定側模必須設置對拉螺栓限位夾具或定型內(nèi)撐固定。
- 上一篇:超詳細砌體工程技術交底(圖文詳解)
- 下一篇:防水防滲堵漏關鍵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