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施工現(xiàn)場常見的45個“致命”錯誤,!
鋼筋施工現(xiàn)場常見的45個“致命”錯誤,!
一、基礎常見錯誤
1,、基礎梁接頭位置不對,按樓層框架梁接頭位置設置,且沒有錯開(基礎梁與框架梁的受力正好相反,,接頭亦然)?! ?/p>
2,、筏板鋼筋接頭在施工縫處預留長度不夠,且接頭沒錯開,?! ?/p>
3、基礎馬凳擺放錯誤,如果換一方向,,每一排馬凳可省一固定用通長鋼筋,。或者,,馬凳上通長鋼筋利用筏板上部同方向縱筋,。
4,、筏板面積較大,,卻仍按50%接頭百分率,未按25%百分率接頭,,導致鋼筋接頭浪費,。
5,、底板縱筋接頭長度有的太長,,超過一個搭接長度,有的則太短,,不能滿足規(guī)范所要求的長度,。底板通長筋沒綁扎成平行直線,導致同截面鋼筋根數(shù)不同,?! ?/p>
6、承臺按規(guī)范是不縮減的,,設計“優(yōu)化”按獨立基礎構造搞成縮減,,這屬于設計的偷工減料?! ?/p>
7,、筏板封邊構造沒按規(guī)范和設計,擅自設置筏板上下縱筋彎折長度,?! ?/p>
8、筏板縱筋接頭設置在后澆帶內(縱筋接頭不宜設置在后澆帶位置),?! ?/p>
9、接樁鋼筋并在一塊,。
二,、柱常見錯誤
1、頂層邊柱均未設置彎折,,11G101規(guī)定是當采用柱外搭接時,,柱外側可不彎折,,但柱內側鋼筋當梁高度小于錨固時均要求彎折?! ?/p>
2,、頂層中柱彎折,頂層中柱縱筋如果在梁內滿足直錨就不需要彎折,?! ?/p>
3、柱梁節(jié)點箍筋未設置或間距太大,。柱梁節(jié)點是核心節(jié)點,,是抗震的關鍵節(jié)點,寧可少放梁縱筋也不能省掉梁柱節(jié)點內的箍筋,?! ?/p>
4、柱縱筋沒有長短交錯,,這是鋼筋翻樣問題,,對柱上下鋼筋根數(shù)發(fā)生變化時沒在下層調整豎向鋼筋長度,導致接頭未能錯開,?! ?/p>
5,、柱保護層未滿足最小保護層厚度,。
6,、有的暗柱很長,,暗箍筋采用U形,增加鋼筋接頭,,應該是封閉式箍筋,,可節(jié)約鋼筋?! ?/p>
7,、暗柱箍筋有內折角,這是不允許的,。兩個箍筋相交或錨固形成的角度不屬于內折角,。
8,、無地下室柱加密從正負零以上H0/3,,應該是從基礎頂面開始算起。
三,、墻常見錯誤
1,、墻水平筋(外側與內鍘)在同一位置搭接,,沒有按接頭百分率錯開接頭?! ?/p>
2,、墻水平筋接頭未設置在受力最小處。外墻外側水平鋼筋應位于跨中三分之一或墻高四分之一區(qū)域,,外墻內側應位于支座及支座附近,。
3,、地下室外墻豎向鋼筋接頭位置錯誤,,根據(jù)規(guī)范外墻外側豎向鋼筋應位于墻高中間的三分之一區(qū)域,外墻內側豎向縱筋應位于墻高根部的四分之一區(qū)域,?! ?/p>
4、外墻外側鋼筋頂模,,無保護層,,外墻外側鋼筋露筋后果很嚴重,最終把整個外墻破壞掉,。外墻外側是直接接觸泥土和水,,保護層不少于40mm?! ?/p>
5,、結構總說明未注明頂板是外墻的簡支承還是彈性嵌固支承,施工也沒按照其施工,,外墻縱筋彎折按墻厚減保護層,,不知施工依據(jù)什么,還是想當然,?! ?/p>
6、墻縱向鋼筋搭接長度過長,,直接按墻高度,。墻封頂時墻豎向鋼筋應該是減去下面預留長度再加搭接長度?! ?/p>
7,、墻拉筋綁扎不規(guī)范,要么間距不對,,要么做法不對,,如沒拉住墻水平筋,要么拉筋長度不對,,施工時不是垂直拉而是斜拉,。
四,、梁常見錯誤
1、梁支座鋼筋包括第一排支座負筋伸入支座均為L0/4(設計問題),?! ?/p>
2、主次梁交接處,,主梁兩側增加附加箍筋,。主梁在次梁位置未布置正常箍筋,直選自.投標書代寫網(wǎng) yipai178.com 接布三道附加箍筋,?! ?/p>
3、梁底筋一般都未綁扎,。工人的借口是綁不到,,其實是完全可以綁到的,先把梁抬高,,用鋼管支架固定,,待梁上下鋼筋包括腰筋全部綁扎完成后再把梁落下去就是,這是簡單的施工工藝,。不綁屬于偷工減料,,不綁,梁鋼筋糾結在一塊,,影響其受力,。
4,、梁拉鉤施工按一端90度,,一端135度,應該都為135度,,當然拉鉤兩端都加工成135度不好放,可以先一端加工成90度,,待綁扎完后再用扳手彎成135度,。
5,、非抗扭的非框架梁下部縱筋伸入支座為錨固長度,,平法要求12d,這完全是無謂的浪費,?! ?/p>
6、梁洞口周圍未布置鋼筋,。規(guī)范嚴禁在梁上開洞,,但也不可避免要在梁上開洞,,補救措施就是對洞口進行加強?! ?,、梁接頭沒有設置在受力較小處(上部縱筋為跨中三分之一區(qū)域),而是設在受力最大處,,有的把梁上部鋼筋設在梁支座處或附近,。
8,、屋面梁上部縱筋彎曲內徑不符合規(guī)范,,規(guī)范要求>6d,8d,不過,,這個一般是做不到,。
9,、吊筋按次梁高度施工,,應該是按主梁高度施工?! ?/p>
10,、梁墊塊做法不對,墊塊強度不夠而粉碎,,導致梁直接與模板接觸,,露筋無疑;有的用橫筋直接支承在板上?! ?/p>
11,、梁拉筋漏放或斜放,有的沒綁扎,,起不到拉筋作用,。
12,、梁二排鋼筋位置不對,,離梁頂距離過大,起不到受力作用,?! ?/p>
13、梁上部鋼筋采用綁扎接頭卻未在接頭位置加密箍筋,,按規(guī)范要求在接頭位置設置橫向箍筋,,間距為min(5d,100),實際是很難做到,,如果按規(guī)范做,,幾乎變成全加密,。梁縱筋最好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非電渣壓力焊),這樣,,就不需要對接頭進行箍筋加密了,。
14,、梁上部鋼筋間距過密,,混凝土澆筑困難?! ?/p>
15,、幾個方向梁相交重疊,梁上部鋼筋無保護層甚至超過梁高度,,這種情況可以把次梁上部縱筋放在主梁上部縱筋之下解決之,。
16,、非框架梁是非抗震,,其箍筋無需彎成135度,平直段也無需10d,。如果非框架梁設計是按非抗震考慮,,其箍筋的彎鉤可做成90度,平直段長度為5d,?! ?/p>
五、板常見錯誤
1,、板筋的搭接長度過長,。
2,、板上部鋼筋接頭位置錯誤,,板上部鋼筋接頭應在跨中,卻設置在支座,?! ?/p>
3、板接頭百分率50%,。未按25%施工?! ?/p>
4,、板下部縱筋伸入支座長度未按規(guī)范,按全支座施工,,規(guī)范為max(5d,b/2)
5,、板上部縱筋伸入支座La,,實際施工不管支座有多寬均按伸入支座對邊彎折15 d,當支座寬度不能滿足錨固長度時才需要彎折15d,,如果滿足且支座很寬,,板上部鋼筋可以彎折,但彎折長度加在支座內平直段長度等于錨固長度即可,,沒有必要一定但到支座外側,,因視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