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搞定鋼筋保護層,,從原因到措施,再到無損檢測和偏差處理
一,、原因分析,、采取措施
鋼筋工程是結構施工階段重點控制項目,是影響施工質量的主要因素,,但其保護層控制不到位是施工的通病,,由于是隱蔽工程,易被人忽視,,故質量控制不容樂觀,,目前建筑施工中較普遍的存在混凝土保護層質量問題。
鋼筋被譽為鋼筋混凝土工程中的筋骨,,對結構的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鋼筋保護層的控制是直接影響到結構安全的重要因素,他對構件的受力的有效高度,、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錨固、鋼筋的耐久性都有著直接影響,,否則會降低結構的耐久性,關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壽命,。
現澆混凝土樓板負彎矩鋼筋易被其他工種施工過程被踩踏下陷破壞,,特別是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擾動較大,造成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很難控制,,從而大大的影響了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1、現狀分析
為了更好的了解影響樓板鋼筋保護層厚度的因素,,也為了能提出有效控制方法,,我們做了如下研究:
2、原因分析
其中主要原因如下:
1,、管理人員責任不明
檢查頻率較低,、導致不能及時改進不良點。
2,、板面中負彎矩筋縱橫重疊
負彎矩筋多層重疊導致鋼筋骨架高度增大,。
3,、成品保護意識不強
本工種施工班組及其他施工班組對成品保護意識不到位,踩踏等情況時有發(fā)生,。
4,、鋼筋馬鐙下陷
踩踏下陷,翹頭,,變形,。
5、馬鐙錯位,、移動
馬鐙未與板筋綁扎或綁扎不牢,。
6、工人責任心不到位
經檢查發(fā)現,,有些部位工人未處理好,,責任心不到位。
3,、實施對策
1,、增加檢查頻次,及時改進不良點,。
2,、對進場的冷拔絲鋼筋馬鐙的質量、規(guī)格進行檢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得使用,,現場實驗其強度是否滿足要求,否則不得使用,。
3,、對現場的冷拔絲馬鐙,采用綁絲至少四點固定,,負彎矩處馬鐙使用電焊固定,,并減小馬鐙間距,增加馬鐙數量,,間距為800mm,。
實施效果:馬鐙固定牢靠,馬鐙無踩下陷現象,。
4,、用鋼管搭設尺寸為3000(長)×2000(寬)×300(高)施工操作平臺,防止踩踏鋼筋,。
實施效果:很多解決了,,操作人員吃力操作的問題,減少了對鋼筋的擾動,。
通過改進施工方法,,對管理,、操作人員進行技術交底,提高了工程施工質量,。
二,、鋼筋保護層檢驗方法及有關規(guī)定
1、檢驗的結構部位及數量
檢驗的結構部位和構件數量,,應符合以下要求:
①檢驗的結構部位應由監(jiān)理(建設),、施工等各方根據結構構件的重要性共同選定;
②對梁類,、板類構件,,應各抽取構件數量的2%且不少于5個構件進行檢驗;
當有懸挑構件時,,抽取的構件中懸挑梁類,、板類構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
③對非懸挑梁板類構件,,應各抽取構件數量的2%且不少于5個構件進行檢驗,;
④對懸挑梁,應抽取構件數量的5%且不少于10個構件進行檢驗,;當懸挑梁少于10個時,,應全數檢驗;
⑤對懸挑板,,應抽取構件數量的10%且不少于20個構件進行檢驗,;當懸挑板數量少于20個時,應全數檢驗,。
2,、選定構件的檢驗部位及數量
①對選定的梁類構件,應對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進行檢驗,;
②對選定的板類構件,,應抽取不少于6根縱向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進行檢驗;
對于單向板,,應沿兩受力邊檢測負彎矩鋼筋;
對于常見的雙向板,,應沿兩長邊檢測負彎矩鋼筋,;
檢測位置盡量靠近鋼筋根部,并且在兩長邊中間1/2范圍檢測,。
③對每根鋼筋,,應在有代表性的不同部位測量3點取平均值。
3,、檢驗方法
可采用非破損或局部破損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損方法并用局部破損的方法進行校準,。
檢驗誤差:不得大于1mm(±1mm)。
①檢測面要求:選擇適當的檢測面,,檢測面應平整,、清潔,并應避開金屬預埋件,。
對于具有裝飾面層的結構及構件,,應清除裝飾面層后在混凝土面上進行檢測。
②鉆孔,、剔鑿時,,不得損壞鋼筋,實測應采用游標卡尺,,量測精度應為0.1mm,。
4、檢驗技術(鋼筋探測儀)
檢測前準備:
①檢測前,,應對鋼筋探測儀進行預熱和調零,,調零時探頭應遠離金屬物體。在檢測過程中,,應核查鋼筋探測儀的零點狀態(tài),。
②宜結合設計資料了解鋼筋布置情況,檢測時應避開鋼筋接頭和綁絲,;更重要的是要設定好被檢測鋼筋的直徑,,否則偏差很大。
檢測步驟:
①鋼筋位置確定:
探頭在檢測面上移動,,直到鋼筋探測儀保護層厚度示值最小,,此時探頭中心線與鋼筋軸線應重合,在相應位置做好標記,。按上述步驟將相鄰的其他鋼筋位置逐一標出,。
②保護層厚度檢測:
首先設定好被檢測鋼筋的直徑,沿被測鋼筋軸線選擇相鄰鋼筋影響較小的位置,,并應避開鋼筋接頭和綁絲,,讀取第1次檢測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在被測鋼筋的同一位置重復檢測1次,,讀取第2次檢測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
當同一處讀取的2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值相差大于1mm時,,該組檢測數據無效,,并查明原因,,在該處應重新進行檢測,。仍不滿足要求時,,應更換鋼筋探測儀或采用鉆孔,、剔鑿的方法進行驗證,。
③特殊情況1:
當實際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小于鋼筋探測儀最小示值時,,應采用在探頭下附加墊塊的方法進行檢測。墊塊對鋼筋探測儀檢測結果不應產生干擾,,表面應光滑,、平整,其各方向厚度偏差值不應大于0.1mm,。所加墊塊厚度在計算時應予扣除,。
④特殊情況2:
遇到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選取不少于30%的已測鋼筋,,且不少于6處(實際檢測數量不足6處時應全部選?。捎锰掼?、鉆孔等方法驗證,。
a、認為相鄰鋼筋對檢測結果有影響,;
b,、鋼筋公稱直徑未知或有異議;
c,、鋼筋實際根數,、位置與設計有較大偏差;
d,、鋼筋及混凝土材質與校準試件有顯著差異,。
5、檢測數據處理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平均檢測值應按下式計算:
6,、檢測結論
A.縱向受力鋼筋的允許誤差:
梁類構件:+10mm,,-7mm
板類構件:+8mm, -5mm
B.對梁類,、板類構件應分別進行驗收,,合格標準如下:
①當全部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應判定為合格,。
②當全部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的合格率小于90%但不小于80%時,,可抽取相同數量的構件進行檢驗;當按兩次抽樣總和計算的合格率為90%及以上時,,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檢驗結果仍判定為合格,。
③每次抽樣檢測結果中不合格點的最大偏差均不應大于允許偏差的1.5倍。
7,、檢測依據
①《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4-2015)
②《混凝土中鋼筋檢測技術規(guī)程》(JGJ/T152-2008)
③原設計圖紙
趣讀丨這個監(jiān)理沒水平,驗筋就是保護層,,鋼筋保護層所有問題一文搞定
三,、鋼筋保護層超厚或不夠時,,如何處理?
1,、鋼筋保護層超厚
鋼筋保護層超厚的原因
樓層混凝土澆筑,、振搗過程中,施工作業(yè)人員將樓板面筋踩踏下去,,沒有將其拉正恢復,,導致樓板面鋼筋(負彎矩鋼筋)保護層偏大超過規(guī)范允許偏差值。
處理方法
1,、首先在樓板底部搭設好腳手支撐架頂緊,,然后再進行樓板面剔鑿除施工,采用人工剔鑿樓板面混凝土,。剔鑿時為避免擾動原有鋼筋與混凝土,,應使用小錘子、鏨子進行剔鑿施工,,不可用大錘猛擊,。
2、剔鑿除板面混凝土時,,剔鑿施工安排兩人鑿除,,剔鑿深度為≤30mm,不能多剔鑿,,先沿墻邊,、梁中間向兩邊剔鑿,保證結構的安全,,減少施工中對周邊結構的影響,。
3、剔除混凝土板面部分的原配筋不擾動,,在上面重新植筋綁扎布置,,配筋同設計板面的負彎矩筋配置。
4,、上層新綁扎鋼筋與下層鋼筋混凝土拉結采用φ6 @600拉結筋拉結(植筋),。
5、剔鑿后應保證原板面鋼筋完整,,如有彎曲應理直,。
6、剔鑿除的混凝土清理干凈后,,通過監(jiān)理檢查符合要求后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7、清理剔除混凝土后,用墨斗在板面上彈好擬植筋位置及間距線,,有墻,、柱的位置植筋規(guī)格間距同原樓面板設計的負彎矩配筋,無墻,、柱的位置面筋(負彎矩筋)錨固按規(guī)范長度錨入綁扎,;面上層鋼筋綁扎時由一側梁、墻邊開始,,從梁,、墻邊50mm處開始依次植筋和綁扎。
8,、按彈好的間距線,,先植板面長向鋼筋(在下層負彎矩筋),再植板面短向鋼筋(在上層負彎矩筋),,待植筋膠固化后開始綁扎鋼筋,。
質量要求
1、主控項目:
(1)鋼筋的規(guī)格,、形狀,、尺寸、數量及錨固長度,、接頭要求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guī)范規(guī)定,。
(2)使用的鋼筋必須具有合格證及復試報告,且復試合格,。
2,、一般項目:
(1)鋼筋綁扎要求滿扎,不得留缺扣,。
(2)彎鉤的朝向正確,。綁扎接頭應符合施工規(guī)范的規(guī)定,搭接長度不應小于設計要求和規(guī)范規(guī)定,。
混凝土澆筑施工方法
1,、基層處理:老基面鑿毛→清污→沖洗→濕潤→刷水泥漿一遍。
2,、澆筑混凝土:采用同標號的細石混凝土(摻微膨脹劑),,從一個方向開始澆筑,混凝土攤鋪后高出相鄰板面同一標高1-2cm,,嚴禁用振搗棒鋪攤混凝土,,塌落度控制在80-100mm選自.投標書代寫網 yipai178.com 。
3,、振搗:用手提小平板振搗器振搗密實,。
4,、混凝土板面施工:混凝土澆筑振搗完畢,按墻上的彈的水平線拉線進行標高控制,,拉線必須拉緊,,由建筑500mm控制線控制混凝土面,用卷尺控制頂面標高,。然后大面積板面用2m刮杠按拉線標高控制找平,柱四周用3m靠尺檢查平整度,,發(fā)現不平整處用刮杠刮出或增補刮平,。
5、抹面壓光:找平后在初凝前用木抹子搓壓三遍,。第一遍在混凝土找平后用木抹子將混凝土表面拍實搓平,,將灰漿的水分拍出來;第二遍在混凝土初凝前進行,,也就是在表面踩出的腳印可以保持時抹壓,;第三遍在第二遍抹壓后進行,壓實挫平,。
最后在混凝土終凝前用鐵抹子壓光,,使表面密實平整,閉合收水,,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避免因密實度不同而產生應力集中,出現裂
縫,。墻,、梁內根部用木抹子壓實搓平。
6,、拉毛:壓光后緊接著進行拉毛施工,。用塑料掃帚沿橫向在板面掃出細麻面。拉毛施工時用刮杠按毛刷寬度靠線,,保證一行壓一行且相互平行,。
養(yǎng)護
覆一層塑料布,澆水保濕,,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14d,。
2、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夠
露筋原因分析
露筋現象指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產生的原因如下:
1、灌筑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產生離析,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模板漏漿,;
4,、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振或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未澆水濕潤,,吸水粘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導致漏筋。
露筋現象的防治與處理措施
1,、澆灌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并加強檢驗查。
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和良好的和易性;澆灌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模板應充分濕潤并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整直正;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棱角,。
2,、處理方法
表面漏筋,,應先刷洗干凈后,再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表面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較深的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干凈后,,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夠的處理方法
如果鋼筋保護層厚度不足,一般均采用抹水泥砂漿來處理,,如抹灰層厚度較大,,最好先掛鋼絲網,抹灰前應先刷一遍結構膠,,再抹灰。這樣可避免抹灰層空鼓和開裂,。
具體施工方法如下:
1,、對此部位混凝土進行鑿毛;
2,、掛鋼絲網,,網絲直徑0.5~2mm、網格尺寸5~25mm,,網格形狀為正方形或矩形,;
3、抹灰前刷一道結構膠,,避免抹灰層空鼓和開裂,;
4、用高一標號水泥砂漿進行抹灰處理,。
- 上一篇:模板支撐,、混凝土算量的簡單方法,!
- 下一篇:彈性質感涂料系統(tǒng)施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