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還是“不隔”,,這是個問題!
“隔”,,在園林布置中,,特別是在我國的園林布置中,是一種常用的基本手法,。有了“隔”就有“不隔”,,要恰當?shù)靥幚?ldquo;隔”與“不隔”的關(guān)系,才能達到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 ?/p>
“隔”這一手法,也應用于藝術(shù)的其他方面,,我國唐朝的詩人白居易所作的長詩“琵琶行”中,,曾用“猶抱琵琶半遮面”,來描寫我國古代婦女見到生人時,,那種含羞的表情,。遮住了一半,露出了一半,,這樣的描寫,,耐人尋味。
在藝術(shù)攝影中,,拍攝人像,,往往只拍攝人體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身;拍攝建筑物的風景照,,往往從某個角度,,只拍攝建筑的一角,而不是全貌,。其余部分,,讓觀眾去發(fā)揮想象。在大自然中看山景,,希望有些云霧,,但不要太多,,全部遮住,最好有那末一點,,遮住山峰的某些部分,,露出山峰的某些部分,還有些部分,,要透過薄薄的云霧,,看見一個模糊的形象。這樣的山景,,更富有韻味,,更富有神秘的色彩。
看來,,藝術(shù)的一個特點選自.投標書代寫網(wǎng) yipai178.com ,,是要有余味,。園林布置,,當然也不例外。“隔”,,就是達到這種要求的手法之一,。
園林布置中的“隔”,是多方面的,,并具有多種形式,。原則上要做到“隔而不斷,露而不盡”,。下面來具體說明,。
一、進門處的“隔”
園的進門處,,不可不隔,,也不宜全隔。不隔則游人在門口一望,,看盡全部景色,,不必再進去一游了。全隔,,在進門處立一堵高墻,,擋盡全部景觀,則失去對游人的吸引力,,擋盡全部景觀,,則失去對游人的吸引力,也不很好,。從前的有些私家園林,,主人只希望供至親好友,,三五知己,來品茶清談,,吟詩賞花,,不愿為外人所稱道,采用了這種方式,,那是又當別論,。最好是,在門口可以看到一些主色,,看進一定深度,,但這只是景觀的一小部分,不是全貌,。紅樓夢里,,大觀園的布置:“開門前去,只見一帶翠嶂擋在前面……,。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這也是隔的一種方式,,進門后,能夠看到翠嶂,,但不能看到里面的景物,,既引又隔,兩者結(jié)合,。
二,、周圍的隔
有些園林,地處市區(qū),,周圍繁華喧鬧,,游人進園,是要尋找一個清靜的地方,,使他在精神上得到安寧,。否則,即使園內(nèi)的景色再好,,也不會有良好的心情去領(lǐng)略和欣賞,。園林就必須在形象上和音響上屏蔽外界的干擾,才能做到鬧中取靜,。
我曾經(jīng)提出過:“公園的形象要跟周圍的環(huán)境諧調(diào)”,。但無論怎樣諧調(diào),園內(nèi)與外界的形象,總會有美的程度上與風格上的差異,。除非這個城市已經(jīng)充分園林化,,才可能不考慮這種差異,園林與外界連成一片,,不要有什么界限和間隔了,。
一般的情況是,園林的四周,,在某些方向上,,外界的形象很差,跟園內(nèi)的景觀很不諧調(diào),。這就要采取隔的辦法,,使外界的形象不要映入園內(nèi)游人的視野中來,破壞園林的形象和游人的美的享受,。在某些方向上,,外界的形象較好,譬如是,,一脈遠山,,幾座寶塔。那就采取借景的方式,,使游人在園內(nèi)能夠看見這些景物,。把園內(nèi),、園個結(jié)合起來,,豐富園林的景觀,擴展園林的空間,。在游人的心目中,,似乎這些景物是園林的一部分,園林在這些方向上是延伸過去的,,連成一片的,。園內(nèi)的景物受到外界背景的襯托,會更有豐彩,,從而取得園林本身的面積與條件所不能取得的境界,。北京的頤和園,在西南二面采用借景的手法,,招西山之景入園,,形成了舒形開闊的氣勢。
三,、內(nèi)部的隔
過去有些私家庭園面積較小,,要布置許多景觀,達到小中見大,,主要手法之一,,就是隔,。把一個小園隔成幾個部分,道路宛轉(zhuǎn)曲折,,就能布置較多的景觀,。在游人心目中,這個園要比實際面積大些,。
“隔”,,還可以把游人隔開,在任何時刻都只能看見游人的一小部分,,并隨著線路的不同,,而不斷變換。既不會覺得太熱鬧,,也不會太單調(diào),。還可以隔出許多幽雅別致的角落,供游人休息,。
較大的園林,,往往是隔成一個個小園來布置。每個小園自成一體,,各具風格,,做到園中有園,克服了大園布置中的困難,。如過去北京的圓明圓,,上海的豫園,和紅樓夢里的大觀園,,都是用這種手法來布置的,。不過豫園和大觀園,都是分隔好以后來逐個布置,,而圓明園是逐漸拼湊起來的,。
園中的隔,多數(shù)是用圍墻,。這些圍墻雖然不作為景物,,但其形象,也會影響景觀,。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不論是否作為景物,,客觀上都起了景物的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園林的美觀。因此,在園內(nèi)的任何物體,,包括廁所在內(nèi),,都必須作為景物來對待,不可忽視,,要做得恰如其分,,不要過分,鬧成笑話,。有的圍墻上,,開了漏窗,這是隔而不斷,,有所不隔,。透過漏窗,可以看到隔墻的景色,,花光樹影響,,假山建筑,時而有三五游人的身影掠過,,倍增情趣,。漏窗的形狀與大小,要從所漏的景物來考慮,,譬如一叢修竹,,幾塊怪石,那末漏窗可以做成扇面的形狀,,好象上面畫了鄭板橋的竹石圖,。
四、景物的隔
園中的景物,,如假山,,建筑和樹林,,也可能用來隔,。北京頤和園里的萬壽山,既是園中的主景,,又把頤和園隔成前山和后山兩個部分,。前山舒展遼闊,雄偉莊嚴,,富麗堂皇,,后山曲折幽深,雅靜秀麗,,景物柔媚,。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平靜的湖面,把天光云影和岸邊的景物映入湖中,,使景色更加迷人,,但水面低平,不會有隔的作用,。噴水池的霧狀水幕,,可以有隔的作用,透過水幕,,來看后面的景物,,富有朦朧的情調(diào)。
各種景物都會遮蔽其他景物,,也會被其他景物所遮蔽,,在布置中,既要考慮景物本身的形象,,又要考慮景物與景物之間相互遮蔽的作用,。要避免全部遮蔽,也要避免全部裸露,。紅樓夢里對大觀園曾有這樣一段描寫:“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于山坳樹杪之間”,。寫的是“皆現(xiàn)于山坳樹杪之間”,。既不是全部裸露,也不蛤部遮住,。
譬如一幢建筑,,在某一方面上被假山遮住了一部分,在另一方向上被樹木遮住了一部分,,這些假山和樹木,,既可以說是遮住了建筑,也可以說是建筑的配景,。所謂紅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否則就顯得單調(diào),。如果攝影師要拍攝這幢建筑,,他可以在不同的方位,得到不同的取景,,一個景物發(fā)揮了幾個景物的作用,。園中的景物,經(jīng)過恰當?shù)陌才?,得到多種不同的組合,,相隔相配,,錯落有致,形成豐富的景觀,。
五,、空間的隔
風景的攝影和繪畫,都要表現(xiàn)景深,。缺乏景深的作品,,不會有多大的吸引力。景觀所表現(xiàn)的深度,,既是景觀的空間的深度,,也是美的深度。
在園林中,,景觀的深度,,是靠“隔”來表現(xiàn)的,有縱向的隔,,有橫向的隔,。縱向的隔,,是沿著深度的方向去隔,。
它的特點是“寬則淺,狹則深”,。所謂“曲徑通幽”,,這“曲徑”,不會是很寬的,,寬了就不覺其深,,不深則不幽。“幽”“深”兩字,,往往連在一起,。
橫向的隔,表現(xiàn)為景觀的層次,。不隔就沒有層次,,但“隔而斷”,到此為止,,也不成其為層次,。要“隔而不斷”,方有層交,。在自然界中,景觀的層次,,是自然形成的,,往往較疏,。在園林中,景觀的層次,,是人為布置的,,可以較密。因此園林中的景觀,,所表現(xiàn)的景深,,比實際空間大。雖然不能說“造無限之空間”,。卻可以說“造較大之空間”,。但也不要做得過分,離自然太遠,,失去真實感,。
“庭院深深深幾許”,是一句描寫庭院景色的名句,。連用了三個“深”字,,此外沒有任何具體的描寫。大家都覺得這一句寫得很好,,抓住了庭院景色的要點,。可見這個“深”字,,具有多么大的魅力,。后面的“幾許”兩字用得更妙,留有余味,。正是不知道究竟有多深,,也許里面有著美妙的景色,或者是一段動人的往事,,“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才使人向往,,引人入勝。這種有余不盡的手法,,是值得深思和借鑒的,。
我國的園林藝術(shù),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要逐步進行挖掘,發(fā)揚光大,。